2025年阿里影业研究报告:现场演出+IP衍生高景气,打造现实娱乐平台

2025年阿里影业研究报告:现场演出+IP衍生高景气,打造现实娱乐平台

1. 阿里影业:拟更名大麦娱乐,打造现实娱乐平台

经历多次并购整合及业务完善布局,阿里影业现已成为涵盖演出、IP 衍生、电影的现 实娱乐集团。

2014-2017 电影产业链完善布局:2014 年,阿里巴巴集团耗资 62.44 亿港元收 购“文化中国”,并更名为“阿里影业”。此后资产整合完善电影产业链:2015 年收 购淘宝电影(即淘票票,电影票务平台)、娱乐宝(影视娱乐投资平台),粤科 软件(影院票务系统供应商)等,2017 年收购合一影业。

2018-2022 年电影夯实数字化基建同时 IP 衍生品奠基:电影数智化:2018 年里 影业推出影院管理平台凤凰云智,上线专业电影数据产品灯塔。2021 年淘票票和 大麦发布淘麦 VIP 联合会员体系,与影视制片流程数字化平台云尚制片。与此同 时建立 IP 衍生品业务并持续迭代:2018 年阿里巴巴阿里鱼与阿里影业授权宝整 合,开启 IP 授权全链条服务;2021 年成立潮玩品牌锦鲤拿趣。

2023 年以来现场娱乐成为业务重心+IP 衍生品获得头部 IP 迎来高速发展:IP 衍 生品方面,获得签订了三丽鸥、《蜡笔小新》和 chiikawa 授权。2023 年 9 月, 阿里影业以总价 1.67 亿美元全资收购经营“大麦”品牌的 Pony Media Holding。 2025 年 5 月,阿里大文娱更名虎鲸文娱集团(优酷+大麦为核心业务),阿里影 业拟更名“大麦娱乐控股有限公司”,提出了现实娱乐(Real-life Experience)公司 战略定位,业务重心从传统电影向线下演出、IP 衍生等多元化娱乐场景延伸。

FY2025 看演出业务和 IP 衍生品成为主要的利润来源。FY2025 之前阿里影业的收入 和利润主要来源以电影票务和电影内容制作投资为主,FY2025 大麦+IP 衍生品收入占比达 52%,分部业绩构成看 72%来自大麦的现场娱乐票务和内容投制业务,22%来自 IP 衍生品 业务。

股权结构:阿里巴巴持股比例高,核心高管互联网及现实娱乐领域经验丰富。截至 2024 年 9 月 30 日,实际控制人阿里巴巴集团合计持股比例提升至 53.85%。公司核心高管樊路 远(公司董事会主席兼 CEO,阿里文娱董事长及 CEO)、李捷(公司总裁,阿里集团副总 裁及大麦总裁)、孟钧(公司 CFO)等均在阿里体系内部或影视行业有资深履历。

2. 大麦:演出票务领军,向上游延伸,现场娱乐全 产业链布局

大麦为线下演出票务领军,先发优势显著,已建立较强用户心智。大麦前身为 1999 年 成立的中国票务在线,2005 年大麦品牌成立。2010 年以前,中国现场娱乐票务市场主要 为传统专业票务代理公司及主办 PC 端网站;2010 年后,在互联网+和市场用户需求的发 展与增长的驱动下,传统票务代理开始向互联网+转型,以大麦为首的在线票务平台崛起。 2017 年大麦被阿里巴巴集团全资收购,纳入阿里大文娱板块;2023 年 11 月 30 日,阿里 影业完成对大麦的收购,成为全资子公司。向上游延伸:大麦已经积累了虾米音乐娱乐、 Mailive、当然有戏等六大内容厂牌。演出内容业务覆盖了多种品类,包括演唱会、音乐节、 话剧、展览、脱口秀等。

疫情后,演出票房持续高景气,情绪消费带动量价提升。(1)大型演唱会是演出市场 的主要增长拉动因素: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,2024 年全国演出市场总收入 796.29 亿元, yoy+7.61%,其中演出票房收入 579.54 亿元,yoy+15.37%,尽管增速回落但仍延续了疫 情后的较高景气(23 年票房收入 502.32 亿元,与 2019 年同比增长 150.65%)。其中 2024 年大型营业性演出票房 296.36 亿元,占比提升至 51%,仅大型演唱会的票房就突破了 260 亿元,同比增长 78.1%,是演出市场的主要增长来源;此外,剧场类演出 119.29 亿元,旅 游演出 163.89 亿元。2025 年“五一”假期全国营业性演出(不含娱乐场所演出)票房收入 21.59 亿元,yoy+3.60%,全国5000人以上的大型营业性演出票房收入达到12.12亿元,yoy+5%。 (2)大型演出(大麦强势品类)增速突出,量价齐升:大型营业性演出观众人次 24 年 yoy+31%,达 3651.82 万人;单价由 23 年的 638 元/人次升至 24 年的 812 元/人次, yoy+27.27%,沉浸氛围、社交属性与群体认同形成显著的“情绪溢价”。其中万人以上演 唱会场次 yoy+84.4%,单场票房 3000 万以上的头部大型演唱会占全部大型演唱会场次的 11.8%,yoy+3.4%。

大型演唱会贡献大麦核心收入。根据公司 25 年 5 月 20 日公开业绩会,大麦整体票务 业务中,音乐品类约占 80%;在音乐品类中,演唱会占比约 80%;在演唱会中,巡演级别 的艺人占比约 80%。随国内大型演出体量快速增长,大麦业绩实现较大突破,收入从 FY21 的 1.33 亿增长至 FY25 的 20.57 亿:FY21 经调整亏损 3.22 亿元,FY25 并表后分部业绩 (分部业绩=分部收入–销售及服务成本–已分配至相关分部的销售及市场费)实现 12.30 亿, 分部业绩/收入为 60%。

大麦演出票务平台份额较高。根据公司 FY25 业绩会,大麦在国内整体票务市场份额 占比超 50%,演唱会品类占比超 70%。演出产业链包括上游演出内容制作方、活动主办方、 场馆运营、票务平台(包括一级交易和二级交易),除了票务平台较为集中,其他环节较 为分散。票务平台包括(1)大型综合平台:技术实力和售后服务、庞大用户和丰富的演出 选择形成双边网络效应(大麦、猫眼);(2)主办方和场馆直销平台,意在用户私域流量 沉淀,但囿于演出供给有限,规模较小,如纷玩岛。大麦的核心竞争力包括:

技术积累、活动管理现场服务能力:平台拥有较高的系统流量承载能力以应对抢 票高峰,地堆大型演出依赖公安报批、场馆安防、现场检票服务等本地化资源, 大麦积累了丰富的大型项目地面团队执行经验。

亿级用户池与多平台联动提升粘性:阿里生态协同赋能,背靠阿里大文娱资源(优 酷、淘票票等),获得流量入口与 IP 联动支持。2025 财年(2024 年 4 月-2025 年 3 月)大麦平台“想看”用户规模已达 3.16 亿人次,同比增长 29%,通过淘麦 VIP 会员体系串联双平台用户(截至 23 年 8 月 15 日, 淘麦 VIP 会员规模已突破 2000 万)。新大麦客户端也将随之变化,将电影、票务等业务整合入一个 App, 覆盖电影、演唱会、音乐节、体育、演艺旅游等 40 多个细分品类。庞大流量可助 力演出内容营销推广。

内容优势:稀缺演出内容合作获取能力,以及投资自主内容完善产业链布局。头 部艺人大型演唱会供给较稀缺(受时间空间限制多、艺人产能有限),因此与头 部艺人达成合作是平台保证优质供给的关键,大麦扎根演出行业多年,与上游形 成较强的信任关系。2024 财年大麦网的头部明星演唱会覆盖率接近 100%,大麦 是周杰伦、五月天、薛之谦、林俊杰、张杰等艺人 2024 年演唱会的票务总代。 自有内容方面,阿里重点打造六大内容厂牌矩阵,掌握独家内容,目前旗下已有 虾米音娱、Mailive、当然有戏、艺展鸿图、酷小麦、好戏连台等六大内容厂牌。

第一,大麦票务业务增长驱动有三:1)大型演唱会场基本盘稳固:当前大型演唱会市场需求依然强劲,根据公司 FY25 业 绩会,大麦用户演唱会购票成功率不足 20%,尽管 23-24 年规模已在较高水平但仍能错峰 排期+“一馆多用”+“一周多场”等精细运营保证稳健增长。 2)扩充线下演出品类。大麦在多个线下娱乐赛道逐渐加大布局:(1)体育赛事:从 2024 年起,大麦从“票务系统供应商”转向“票务平台销售方”,参与综合运动会(如亚 运会)及垂类赛事(如足球、篮球联赛)门票销售,增幅达数倍;(2)小剧场与沉浸式体 验:重点布局脱口秀、沉浸式剧场等细分领域,依托低票价、高频次特点吸引年轻用户; (3)文旅与展览赛道:接入旅游演艺(如景区驻场演出)、博物馆/美术馆展览票务,2024 年 12 月上线旅游演艺功能后,春节期间 GMV 快速突破 1000 万元。虽然音乐品类占大麦 收入比例较高,但大麦的票务行业中台(tPaaS)是通用的线下娱乐解决方案,具备复用于 其他品类的能力。 3)票务业务出海。初步结合中国游客出境旅游与当地华人文化消费需求,通过三阶段 战略,逐步打开中国内地以外的亚洲地区(如中国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)。第一阶段(现 阶段):“境外演出,国内售票”,打通大量境外演出的购票渠道,(不仅限于华语歌手, 正全方位开拓市场)。第二阶段:票务系统 ToB 出海。大型演唱会对 IT 系统要求加高,大 麦票务系统已在境外受到多个市场客户欢迎,如澳门银河、香港启德等。第三阶段(未来 规划):“境外演出,境外售票”。根据公司业绩会描述 ,预计三个阶段计划用 3 到 5 年 逐步实现。

第二,除票务业务外,大麦同时积极布局内容投资。对标 Live Nation 产业链纵向延 伸,发力内容制作,有望建立一体化演出生态闭环。 Live Nation:一体化演出商业布局的全球领军企业。Live Nation 前身为 SFX Entertainment,多年来通过外延并购票务经纪商 Ticketmaster、艺人经纪公司、不同地区 演出主办公司及音乐节 IP 等,发展成全球现场音乐活动及票务平台龙头。目前其旗下涵盖 四家公司——Ticketmaster(票务大师)、Live Nation Concerts(Live Nation 音乐节)、 Artist Nation Management(国家艺术家组织)和 Live Nation Media/Sponsorship(传媒与 赞助),实现演唱会制作推广、在线票务、赞助广告以及场馆运营的全产业链布局,构建 起较强的垂直一体化壁垒。

拆分 Live Nation 业务结构,演唱会制作推广贡献核心收入来源。疫情后 Live Nation 业绩实现强劲复苏,2023 年演唱会/票务/赞助业务分别实现收入 187.4/29.6/11.0 亿美元, 同比增长 39%/32%/13%,创历史新高,24 年继续稳步增长。其中,演唱会制作推广构成营 收基本盘,占比维持 80%以上,票务收入占比 13%,赞助广告占比 5%。从利润端 AOI 看, 赞助广告>票务>演唱会,公司在上游内容端的优势充分带动中下游票务和赞助广告收入提 升,从而带动盈利提升。23 年 Live Nation 实现归母净利润 5.6 亿美元,YoY+109%,增速 快于营收,24 年继续维持高增长,实现归母净利润 8.96 亿美元,YoY+61%。

对标 Live Nation:大麦产业链纵向延伸,发力内容制作,有望建立一体化演出生态闭 环。 上游拓展-加大内容投入:大麦目前业务以票务为主,对比 Live Nation 不到 20%的票 务占比,存在巨大的发展机遇。公司将沿用电影业务从票务进入内容的成功经验,深度布局演出内容制作,旗下共有六大厂牌。FY2024 公司在莫文蔚、钟汉良等演唱会已经做了落 地,近年来凭借多部自制舞台剧、话剧、沉浸式戏剧以及阿那亚虾米音乐节打响了大麦自 制厂牌的知名度。未来将加大中长尾剧场、话剧、舞台剧等品类的制作投入,有望通过外 延收购等形式丰富自身内容供给,强化内容端优势,链接更多艺人合作资源。 下游拓展-加强场馆运营:2024 年 Live Nation 在全球拥有 394 个场馆,主办演出采用 “自营场馆+租赁场馆”模式,而国内娱乐公司多采用租赁场馆,较少自主经营场馆业务。 目前大麦持续加强与城市地标性场馆合作,包括北京工体、上海梅奔、上海工体、深圳华 润等标志性场馆,港澳地区打通 5 个场馆和 3 个平台。未来,大麦可借鉴 Live Nation 场馆 运营模式,以自营、租赁或持股场馆等多样化方式参与各类场馆运营,丰富旗下场馆资源, 增强全产业链竞争力。

3. IP 衍生品:依托阿里娱乐和电商生态助力 IP 商业 化并反哺 IP

IP 市场 24 年以来加速增长。中国年度被授权商品零售额 2024 年达到 1550.9 亿,同 比增长 10.70%,明显加速。IP 衍生品多维度提供情感价值:1)悦己价值。泛年轻用户偏 好潮流、时尚等个性化表达;2)IP 价值:出于对内容的喜爱消费周边产品。3)收藏、交 易价值。通过制造稀缺性等方式凸显产品溢价,并围绕 IP 衍生品形成二手交易市场;4) 社交价值,产品成为 IP 共识群体中的社交货币;5)玩法附加值。伴随盲盒、抽卡等玩法, 带来额外体验感、惊喜感。

IP 衍生品产业链大致可分为 IP、产品开发和设计以及渠道 3 个环节。 上游 IP 版权方:其商业模式的核心在于持续不断地孵化打造爆款 IP,并且通过长 期运营拉长 IP 的生命周期。上游 IP 公司的优势是掌握核心资产,但同时需要承 担孵化 IP 的风险。 中游产品品牌方:核心在于链接上下游的能力:向上获取热门或经典的成功 IP, 向下拓展分销渠道,为 IP 方提供变现规模的保证。下游销售渠道:主要分为直营和分销,前者利于打造品牌效应,后者容易快速实 现大规模用户触达。

阿里巴巴 IP 衍生品业务以 B 端授权为主,并开始向 C 端布局:(1) 向上游版权方获取 多个优质 IP,并授权给下游商家从而收取授权金的阿里鱼转授权业务;(2) 联合运营天猫 潮玩类目和 IP 电商旗舰店的运营业务;(3) 将潮玩 IP 与多个影剧综合作打造并销售潮玩产 品的锦鲤拿趣(KOITAKE)」业务。根据全球授权展旗下授权行业杂志《LICENSE GLOBAL》 发布的《2025 全球顶级授权代理商报告》:2024 年,排名前十的公司实现 60 家 IP 授权 商总收入(1044 亿美金)的 71.2%。阿里鱼以 41 亿美元的零售总额排在第 6 位。

如何理解 IP 授权代理商在 IP 衍生品产业链中的价值,以及阿里影业 IP 授权业务的价 值?

从 IP 方角度来看:IP 竞争逐步加剧,IP 方寻求优质品牌合作方、利用好产品持续 提升 IP 影响力的需求更强烈,通过代理授权也可以实现轻资产模式、风险更低、更快 速扩张。IP 方选择合作伙伴时通常考虑自身 IP 价值最大化:IP 价值=(IP 变现规模*IP 生命周期)=(合作商家*渠道规模*口碑)。阿里电商和泛娱乐生态可帮助放大 IP 影响 力、助力 IP 方和授权商家触达更广泛的消费者。

从品牌方角度来看:通过 IP 授权代理商获取 IP 合作更加便利,且可以借助 IP 授权 代理商加深消费者洞察。品牌方核心诉求是需要拿到可变现的大 IP 并且能确保自身 ROI。阿里鱼 IP 矩阵积累丰富,种类繁多,包括卡通动漫(三丽鸥、Chiikawa、宝可 梦、高达、小马宝莉)、影视综艺(甄嬛传、大明风华)、艺术文创(国家博物馆、 卢浮宫)、虚拟人物(初音未来)等。公司选 IP 眼光优秀,22 年签约三丽鸥,24 年 签约 Chiikawa,同时,背靠阿里的电商和娱乐生态,阿里鱼通过立体的用户画像以及 销售数据,助力商家选品、营销和销售转化。

阿里影业转授权业务的核心壁垒在于全链条运营能力的沉淀以及 IP 和品牌方的双 边网络效应。(1)全链条运营能力的沉淀:版权管理、商务谈判、设计中台、营销推 广、打假维权等全流程体系,以及配套的 SaaS 系统和人才培养机制,可助力 IP 快速 变现。(2)双边网络效应:积累大量优质上游 IP 和阿里淘天 10 万+的优质品牌商家, 以及泛娱乐生态多元营销传播能力(助力内容改编、和 IP 内涵丰富以及传播),帮助 IP 方提供多元变现、同时通过协同塑造 IP 形象以及用户破圈,反哺 IP 生命周期价值。

以阿里鱼和三丽鸥的合作为例,从内容开发、图库素材设计、营销电商资源整合等方 面助力三丽鸥在中国内地破圈和变现。三丽鸥中国内地市场和阿里鱼合作后,2023 年经过 IP 运营和品牌曝光,2024 年进一步爆发迎来加速,2025 年市场规划看,有望保持稳健增 长。根据阿里鱼和三丽鸥合作发布会,2023 年,IP 合作近百家品牌,超过 2 万个 SKU; 2024 恰逢 Hello Kitty 50 周年,双方合作再上台阶:全年超过 200 家品牌与三丽鸥家族达 成授权合作,累计 3 万余款 SKU 新品投入市场。得益于阿里鱼的合作,三丽鸥中国内地 FY24-25 收入同比增长 37%/44%,其中版税收入同比增长 FY-5%/55%,营业利润同比增 长 24%/58%。根据《三丽鸥股份有限公司 2024 年度综合报告》,三丽鸥未来中国内地市 场三大举措:(1)最大化与阿里鱼的合作,(2)加强反侵权措施、扩大本土设计团队(3) 关注中国国产 IP 的创造,并提出了三年内中国地区贡献利润从 3.1 亿(62 亿日元)提高到 5 亿(102 亿日元)复合增速 18%的目标。

ToC 业务构建“IP+电商”的独特模式:代运营 IP 旗舰店、打造自有潮玩品牌锦鲤拿 趣。一方面,与天猫联合运营潮玩类目,并通过 IP 旗舰店代运营服务繁荣生态,形成“IP 流量-电商转化-用户沉淀”的闭环。目前阿里鱼代运营 Chiikawa 等 IP 旗舰店,结合商品开 发与主题营销。另一方面公司依托 IP 矩阵及自营、分销渠道,打造自有新潮玩品牌锦鲤拿 趣(KOITAKE)。截止到 FY25,锦鲤拿趣自主研发或签约逾 10 个原创潮玩 IP(凯拉十世、 PiPi 等)和二次元 IP(优酷独播动漫《沧元图》游戏 IP《恋与制作人》),并与逾 40 部 影视内容结合,包括《永夜星河》、《白月梵星》《甄嬛传》《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》 等。

阿里影业前瞻布局 IP 业务,收入高增长。公司 IP 衍生品业务 22 年 7 月与三丽鸥建立 合作,FY2024 实现同比增长 52%,通过一年运营,FY25 IP 商业化明显加速,IP 衍生业 务收入 14.33 亿 元,yoy+73%,其中阿里鱼收入同比增长逾 90%,分部业绩(分部业绩= 分部收入–销售及服务成本–已分配至相关分部的销售及市场费)3.80 亿元,yoy+75%,分 部业绩/收入约为 27%。考虑到公司 2024 年签约合作了 Chiikawa、蜡笔小新等新的顶级头 部 IP,一年后预计迎 IP 商业化收益充分释放期,叠加三丽鸥(2025 恰逢美乐蒂 50 周年、 酷洛米 20 周年)和宝可梦等 IP 继续贡献增长,预计中期 IP 衍生品业务仍将保持较高景气。

4. AI 影视工业应用的初探索

近年来,阿里影业以 AIGC 助推影视工业化,目前主要应用在影视制作和宣发环节, 并尝试推出虚拟人产品。

内容生产制作环节:面向 B 端影视工业流程的虚拟拍摄(帧享)、影视剧妆造垂 类大模型“神力霓裳”。横店、周庄等地建设并投产了四个虚拟拍摄影棚。公司 计划未来在各地继续建设虚拟拍摄影棚,提升影视工业化。

宣发环节:智能宣发数据产品灯塔 AI 已经接入阿里通义大模型,助力数据预测和 舆情分析、物料公司橘子工作室 AI 辅助宣发物料制作。

此外,阿里大文娱发布首个超写实虚拟偶像数字人厘里,除担任淘麦 VIP 会员品 牌代言人后,今年也签约了大麦,未来将以虚拟音乐人身份进军音乐领域。后又 推出了 5 个全新数字人,实现了包括代言、定制化合作等商业化变现。

2024 年金鸡创投联合阿里通义大模型、阿里影业发起“AI 创造者计划”,是行业 内首个 AI 与影视深度融合的全链路探索:通义先进的 AI 大模型技术可提升影视 创作效率,阿里云智能设计中心设计专家团队提供专业美术指导+阿里影业提供 AIGC 物料生成、数智化宣发和电影营销服务的支持。

我们认为阿里影业在 AI 内容工业应用领域有较大的潜力和竞争优势:(1)技术先发 优势与全链路布局,阿里影业在虚拟拍摄、数字人等领域的布局早于行业(如帧享技术始 于 2019 年),且覆盖内容制作、宣发、票务全链条。与阿里通义大模型、阿里云、达摩院 的技术协同,例如通义大模型接入灯塔 AI 和数字人,强化数据处理与生成能力。(2)数 据资产与行业标准制定能力:依托淘票票、大麦等平台积累的海量用户行为数据,支撑灯 塔 AI 的精准预测与个性化推荐;推动影视工业化进程,例如制定虚拍技术标准、培养“数字 影像工程师”等新工种。(3)生态协同与资源整合:整合阿里大文娱内部资源(优酷、大 麦、阿里鱼),实现 IP 开发、票务、衍生品等多业务联动。

5. 电影行业进入内容供给驱动阶段

电影近年增长波动较大,疫情后内容驱动更为明显,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带动 25Q1 票房创新记录。根据猫眼专业版,25Q1 国内电影市场票房为 244 亿元(含服务费),同 比增长 49%;其中,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票房占比约 62%。平均票价方面,25Q1 达到 46.8 元,亦归功于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拉动。

阿里影业电影业务包含票务和内容:票务,包括 toC 购票平台淘票票、影院出票系统 平台云智;内容则是电影的宣发和投资。

淘票票:观影人次是核心变量,会员体系提升用户粘性。toC 票务收入=总出票*线上渗 透率*淘票票市场份额*服务费。当前,线上购票渗透率基本达到天花板;猫眼(背靠流量入 口为美团/大众点评、微信九宫格)、淘票票(背靠流量入口为支付宝)“一超一强”竞争 格局基本稳定;每张票收取固定金额服务费,因此观影人次是核心变量。淘票票联合大麦 推出“淘麦 VIP”会员体系,打通电影和演出消费场景,提供买一赠一、演出优先购票、 明星见面会、电子纪念票等会员权益,有助于提升高价值消费群体的忠诚度。

toB 影院出票,云智保持领先。公司云智是获得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 员会办公室认可的影院售票管理系统之一,为影院提供票务销售、影院管理、数据分析、 营销服务并收取服务费。根据阿里影业财报,FY25 云智业务继续保持全国出票影院数量第 一及出票人次第一;云智积极拓展境外业务,与中国香港和东南亚其他地区多个影院签订 了合作协议。 电影内容业务取决于投资影片票房表现,波动较大。截至 24 年底,阿里影业储备影片 数量约 40 部,其中投资待映项目数量约 20 部,自主研发与合制项目数量约 20 部。公司培 养青年导演的海纳国际青年导演发展计划,邀请张艺谋导演、黄建新导演及江志强先生作 为主导师,截至 FY25 年底,海纳国际青年导演发展计划累计已招纳 58 位青年导演。

(本文仅供参考,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。如需使用相关信息,请参阅报告原文。)